原標題:【中央企業發力新基建③】中國鐵建全產業鏈智能軌道領銜“新基建”
【編者按】當下,“新基建”成為廣受社會關注的熱詞。作為中國經濟“頂梁柱”的中央企業,充分發揮產業鏈主力軍優勢,用投資驅動和硬核科技領跑“新基建”,努力做好“新基建”產業鏈的投資者、研發者和建設者,以“新基建”升級“新消費”,形成增長新動力,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4月20日起,國務院國資委網站推出“中央企業發力新基建”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基于激光輪廓檢測技術的檢測小車,只需一推,便可實時測量排查數值;為大橋安裝“千里眼”,在辦公室便可實時監測高鐵橋梁軌道服役狀態……疫情期間,中國鐵建所屬鐵四院系列智能軌道產品各顯神通、聯合發力,助力商合杭、贛深、長益常等高鐵建設項目復工復產,同時也為該院布局“新基建”時代下了“先手棋”。

疫情期間,更新換代的第二代軌道智能檢測小車在上海局管轄鐵路范圍內試驗,即將投入應用。
作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基石、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鐵四院一直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打造從設計到運維全產業鏈的智能軌道系列產品,深入布局“新基建”領域。疫情帶來的變化和影響,更凸顯了其緊迫性與重要性。

疫情期間,鐵四院成功在世界上在建最大跨度(主跨324米)無砟軌道高速鐵路斜拉橋——商合杭高鐵裕溪河特大橋上安裝軌道健康監測系統。
基于光纖傳感技術和視覺測量技術的軌道智能健康監測系統,實現了高鐵軌道毫米級變形識別和數據智能采集傳輸以及智能預警預報。今年3月底,鐵四院克服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已經在世界上最大跨度的無砟軌道高鐵橋梁——商合杭鐵路裕溪河特大橋完成安裝調試。這套軌道健康監測系統好比“千里眼”,讓設計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在武漢總部軌道所的綜合監控中心看到實時監控的畫面。每當高鐵經過裕溪河大橋,軌道狀態曲線便會像心電圖一樣在顯示器上律動。監測系統每天自動生成報表,供現場養護部門參考,當監測數據超限時會產生報警,并實時將預警信息發送至養護人員。

軌道健康監測系統好比“千里眼”,讓設計人員足不出戶,就能在武漢總部軌道所的綜合監控中心看到實時監控的畫面。
目前,鐵四院自主研發的監測系統已經應用于全國高鐵軌道監測工點總數的92%,為高鐵軌道全壽命周期安全服役保駕護航。中國工程院院士何華武、中國科學院院士翟婉明為組長的專家組有如下評價:“本成果為保障高速鐵路軌道結構正常服役提供了技術支撐,研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火神山”醫院建設奇跡的背后,裝配式建筑是最大秘密武器。鐵四院充分吸收高鐵技術優勢,結合城市軌道交通接口和使用需求研發的裝配式無砟軌道系統,可應用于地鐵一般地段和高等減振地段,軌道重量輕,方便施工運輸,有望成為綠色環保軌道交通的“明星產品”。疫情期間,鐵四院創新經營,目前與在常州地鐵、武漢地鐵、鄭州地鐵等多個項目達成應用意向。

科技助力。疫情期間,團隊共完成科研課題結題6項,申報各類技術標準6項,撰寫論文17篇,申請專利24項,軟件著作權4項。
鐵四院技術創新加速,基于自動控制、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的軌道精調機器人研發取得重大突破,將于今年5月面世;加快推進時速400公里高鐵軌道技術研究;搭建雙塊式無砟軌道智能運維平臺,軌道鋪設精度質量有了大幅提升,助力福廈等智能高鐵建設;基于人工智能、物聯網和自動控制技術的軌道無線精調手簿,比以往的筆記本電腦操作更輕、更快、精度更高,使軌道精調裝備實現了“掌上施工”,即將在贛深高鐵、長益常高鐵等多個項目推廣。

鐵四院自主研發的軌道無線精調手簿,比以往的筆記本電腦操作更輕、更快、精度更高,使軌道精調裝備實現了“掌上施工”。
鐵四院市場推廣加速。自主研發的CFT軌枕適用于各種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項目,取得20項專利授權(含10項發明專利、3項PCT專利),突破了國外專利制約,為我國高鐵“走出去”戰略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鐵四院還組織召開“鄭許市域鐵路CFT軌枕銷售合同及專利轉讓合同線上評審會”;梳理合同履約受疫情影響情況,將疫情對合同的影響降至最低。目前,鐵四院已與鄭許市域、臺州市域、溫州市域、滁寧城際等6個項目的業主達成合作意向,合同額將近7000萬。
【責任編輯:王莉】